左学金:未来中国人口往哪儿走? |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 调研
原题: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未来情景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左学金
◤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与空间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持续多年的低生育率对人口增长与年龄结构的影响正在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长率不断放慢,并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内开始负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已经连续4年负增长。这种负增长将长期持续下去。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正版)》关于中国人口的方案预测,假定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6左右逐步上升到本世纪末的2.01(即每位妇女生育大约2个孩子),则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26年达到14亿左右的峰值并在此后转为负增长,在本世纪末我国人口总量将降到9.41亿。本世纪中叶以后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30%左右并持续30年以上。根据“低方案”,我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进程将更快和更加严重。
我国政府先后在2013年和2015年两次放宽生育政策(“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但是我国实际生育率的响应远低于相关政府部门原来的预期。2015年我国出生人数出现负增长。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总和生育率为1.047,比2000年和2010年的两次普查更低。
实证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负增长将首先发生在农村地区和人口规模较小的城镇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比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在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继续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该期间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5个省(市),按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全部位于三大沿海城市群(京津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而常住人口负增长的6个省分别是甘肃、安徽、贵州、四川、湖北和重庆,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
有报道称,我国自然村的数量,从2000年的360万下降到2010年的270万,10年下降了90万个;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的农村房屋与道路等基础设施,部分因人口萎缩与村落的消亡而逐步萧条与废弃。
中青年人口的选择性迁移造成城乡人口老龄化的逆转和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有些农村地区中青年劳动力萎缩,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与儿童(“386199”)。这些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又恰恰是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筹资能力最薄弱的地区。
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建立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是目前的保障水平仍然过低,如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受益水平不及农村贫困线的一半(可将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放水平除以领取的平均人数得到平均发放水平)。因病致贫仍然是不少农村家庭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以“属地统筹”为特点的社会保障体制还难以应对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与长期照护问题的严峻挑战。
农村儿童数量的减少使很多农村小学(包括希望小学)撤并,而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指出,农村地区集中办学造成农村小学生的辍学率上升。
我国的近邻日本的人口变动超前我国20年左右,日本关于人口负增长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可以为我国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计划局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在2003年提出了相关的预测报告。该报告指出, 2050年日本总人口可能降至9515万人,比2005年减少25.5%。日本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到2050年时,在2005年有人居住的地区中,将有约20%变为无人区。占日本国土面积约三分之二的地区预计人口将减半;在人口减少特别显著的地区,人口将平均减少61%以上。
同时,由于人口向城市集聚,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将由2005年的50.2%增加到2050年的56.7%;三大都市圈以外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将相应地由49.8%下降为43.3%。
关于农村与各级城镇人口变动的情景。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的影响在农村与各级城镇间是如何分布的?一种最简单的情景假设,是这种影响在农村与各级城镇化地区之间是均衡分布的;或者说,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将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显然,这种情景难以得到相关理论与国内外实证数据的支持。另一种更加可能的情景,是人口负增长首先发生在乡村与部分等级较低(或规模较小)的城镇化地区,以至这些地区人口萎缩甚至被废弃,无人居住的农村地区与部分城镇化地区逐步扩大。日本、韩国等人口负增长与低增长的国家,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证数据,对这种情景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支持。
关于人口在我国东中西与东北部地区的变动情景。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在东、中、西与东北部地区是如何分布的。一种简单的情景假设是这种影响在各地区之间是均衡分布的,即各地区的人口数量,将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显然,目前国内外实证数据不支持这样的假设。更加可能的情景,是人口负增长首先发生在中西部与东北部地区。日本、韩国等人口负增长与低增长的国家,以及从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证数据,为这种情景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支持。
未来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人口从中西部与东北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趋势是否会得到逆转?我个人的判断是,这种趋势将逐步放缓,但不会从根本上逆转。当然,未来实际趋势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与分析。
关于中青年人口与劳动力的迁移路径。
在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的趋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采取什么样的迁移路径?一种简单的情景假设是,他们会沿着我国城市等级体制逐级向上迁移,即从村→乡镇→县→地市→省会→一线城市逐级迁移。
显然,目前的实证数据不支持这种假设。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我国的房屋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逐级迁移的情景假设为前提的话,可能会造成巨大投资损失。
一个更加可能的情景假设,是人口从农村直接迁入县城以上各级城市,或者说不是逐级迁移而是越级迁移。其中的一个相关问题是劳动力究竟是主要进入县城还是进入更高等级的城市?这涉及我国城市化战略与人口迁移政策,需要做更多研究。世界银行2009年年度发展报告“重塑经济地理”分析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认为人口向国际大都市迁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
关于人口迁移的家庭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较多地采取劳动力单身或夫妇流动到城市打工,而将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的家庭安排。这样的家庭安排模式在较好满足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同时,减轻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负担。当然,这种模式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我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教育问题、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与农村贫困的代际转移问题,等等。
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下,劳动力迁移是否会延续这样的模式,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采取了“链式迁移”(chain migration)的模式,即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先行迁移,在迁入地立足后,安排配偶与子女逐步随迁。今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会不会有更多的老人与孩子随迁进入城市,值得关注。
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对农村人口向县城等低等级城镇的户籍迁移的背景下,也发生了一些新的情况,即在农村劳动力进入地市级以上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同时,非劳动年龄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向县城迁移并取得户籍,以更好地解决老人的照料和孩子上学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家庭安排也会对人口的城乡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我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与空间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我国城乡建设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地方财政,产生显著和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我们的研究不足,今后需要有更多和更好的前瞻性研究,包括相关理论假设,分析方法模型与相关数据的研究。政府的相关规划与改革设计,要充分考虑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对人口的城乡与空间分布的影响,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失误。(以上为作者在“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对城镇化与城乡空间布局的影响”研讨会上发言。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原载于社科报总1537期)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